桦林镇

(一)

桦林镇:打通“产业路” 畅通“致富路”

展开全文

一路通,百业兴。今年4月,武山县桦林镇投资120万元修建牛庄、天局、孙堡蔬菜产业路,全长 3 公里产业路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田间灌溉和农产品的运输,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受益群众达 2300 多人。(航拍:王正平)

\| /

(二)

桦林天局:产业兴 村庄美 人和谐

武山县桦林镇天局村强化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朝着“产业兴、村庄美、人和谐”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产业方面,开展老旧果园改造,套种地膜马铃薯,解决果树品种老化的同时,有效促进“林下增收”。与牛庄村抱团发展,建设 1 座冷库和 1 座农业果蔬灌溉机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硬化产业路 3 公里,常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改造,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法治文化广场,服务效能明显改善。设置苹果特色产业文化墙,加大对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强化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航拍:王正平 照片:车彤瑶)

\| /

(三)

桦林孙堡:麒麟西瓜圆又大

今年,武山桦林镇孙堡村引进平凉新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资金 300 多万元,种植“麒麟 8424”西瓜 300 亩,为“果香桦林”再添新成员。

该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中释放出来,通过租赁、务工等方式,促进群众增收,推动产业升级。目前,西瓜已陆续成熟,远销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城市。(航拍:王正平 照片:车彤瑶)

鸳鸯镇

(一)

鸳鸯镇: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小镇

武山县鸳鸯镇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今年5月份以来,鸳鸯镇聚焦打造红色文化小镇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胡昌升调研鸳鸯镇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创新落实“系统化观念、走动式管理、跑步式前进、精细化落实、扁平化调度”的工作方法,全面推行“两会三学AB 岗+3”的干部管理制度,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着力建强红色教育阵地,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加快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航拍:王正平 照片:康正东)

\| /

(二)

鸳鸯盘古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今年以来,武山县鸳鸯镇盘古村把建设田园综合体作为建强基层组织、激发乡村活力、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思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党建引领、基地示范、联盟带动、多元融合,全力发展田园综合体,2023 年上半年村集体实现经济收入 24.65 万元,预计年收入达 45 万元。(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 /

(三)

鸳鸯广武:提升“颜值” 振兴产业

今年以来,武山县鸳鸯镇广武村紧紧围绕全县“一个中心、十项工作、三个目标”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紧扣打造红色文化小镇目标定位,深挖文化资源,狠抓产业培育,完善基础设施,厚植乡风文明,努力打造乡村建设示范村。

主动融入全县“一线六圈”城乡振兴计划和全镇“128”红色文化小镇建设布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新兴县遗址、武城山等资源,科学编制了村庄整体规划。将广武村乡村建设示范村确定为红四方面军集结地广场、红色农家乐、农业产业园三大部分,打造集红色教育、乡村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示范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发展蔬菜、旅游等富民产业。(照片:车彤瑶 康正东)

高楼镇

(一)

高楼八营:美丽乡村建设开启文明之风

今年,武山县高楼镇八营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植绿增绿,以项目建设推动发展,宣传和引导两种手段加快群众文明生活习惯养成,开启文明之风。

紧盯六类问题抓整治。聚焦“脏乱差破旧缺”六类问题,按照“先易后难、广泛宣传、集中攻坚、全线推进”工作思路,有序组织开展拆除破旧广告牌、清除遮羞墙、清理僵尸车、规整旧物件等专项行动。累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 300 余人(次),动用机械13 台次,清理乱堆乱放 22 处,拆除乱搭乱建 5 户,移除僵尸车2 辆,清运废弃物和秸秆杂草 19 车,清理柴草堆 4 处,清理门店外溢 2 处,路净、渠清、门店整洁、生活文明的整体环境加快构建。

紧盯植绿增绿抓基础。围绕村庄和道路两个重点,对村庄主次街道、空闲边角地、废旧宅基进行清杂绿化,科学搭配树种,推动生态与景观兼顾、绿化与美化融合,实现了以绿亮彩,用绿增效。对八营至斗底公路沿线 1.5 公里绿化带进行了拓宽处理,在主干道两侧插花种植松树、旱柳等树种 800 余株,替换新土、修整树坑、定期浇水,千方百计保障苗木成活率。植绿增绿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干群协同推进,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紧盯项目建设抓提升。依托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切实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组织群众积极向村两委建言献策,有力配合,有效保障了项目质量和进度。截至目前,八营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已完成浆砌卵石护坡278立方米,水泥现浇盖板排水渠380米,硬化修复破损路面 750 平方米,水泥预制涵管 8 米,40U 形渠30 米,建设生态停车场 80 平方米,挡土墙 200 米,清理土方 700立方米,整治公路两侧闲滩烂地 400 米。

紧盯习惯养成抓巩固。综合运用宣传和引导两种手段加快群众文明生活习惯养成。一方面,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倡议,通过宣传车、大喇叭和微信群广泛播放推送,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初衷、目的和意义。另一方面,精心编写并张贴了“文明谦和讲礼貌、共建美丽新高楼”“房前屋后扫干净、人前人后都精神”“一点一滴改善高楼环境、一言一行彰显文明新风”等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共建共享舆论氛围,全村乱丢乱倒、乱搭乱建、乱停乱放行为明显减少,群众文明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航拍:王正平 照片:兰红红)

\| /

(二)

高楼泄兵:小豆角唱响产业“主角”戏

高楼镇把豆角产业作为拓宽致富途径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产业,通过精准定位、周密部署,扎实做好宣传动员、政策扶持、技术指导、代购代销服务等工作,不断激发农户种植架豆积极性,主动帮助农户打开销路市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镇架豆种植面积超过 2000 亩。

泄兵村位于高楼镇西南,海拔 2060米,耕地面积 2969.25亩,因为靠近铁笼山,气候相对湿润,种植架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泄兵村共种植架豆 520多亩,长势喜人,即将采摘上市。(航拍:王正平 照片:兰红红)

马力镇

(一)

马力远中: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今年来,武山县马力镇远中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村庄规划为先导, 立足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美丽乡村,成效明显。

近年来,马力镇科学谋划提出“一 轴两翼四片带”产业规划总体布局,构建了以远中、王沟、姚峰 3 村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万亩粮饲兼用玉米基地,“远中梯田”“高山粮仓”已成为远中村一张张靓丽的名片。(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 /

(二)

马力:蔬菜有了“保鲜库”

总投资 570 万元的马力镇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保鲜设施建设项目位于马力镇北顺村,由武山县瑞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资建设。

近年来,以“北顺黄瓜”为代表的北顺村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仓储冷链保鲜库的建设,解决菜农新鲜蔬菜冷藏保鲜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周边 800 多户蔬菜种植户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 1.5 万元以上,企业可实现年营业收入 100 万元以上。(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兰红红)

滩歌镇

(一)

滩歌镇:集体经济“小发展”撬动产业“大提升”

今年以来,武山县滩歌镇以黑池殿村产业园区为核心,围绕“党建引领+基地带动+全镇 N 项特色产业整合抱团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盯“一强多优,园区引领,联盟带动,全面提升”的目标,以集体经济的“小发展”,撬动农业产业的“大提升”。

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成立了滩歌镇特色产业联盟党委和黑池殿蔬菜产业党支部,将黑池殿蔬菜、南沟猴头菇等十大特色农产品整合入园,按照“联盟引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示范带动”的思路,积极争取中央三部委扶持资金 50 万元,规划设计“展销办公、餐饮服务、健身游乐、采摘体验、休闲垂钓”五大功能布局,高标准建设田园观光一体化的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赋能,激发活力。按照“产业园试验、党员户示范、种植户推广”的模式,在全自动被动式日光温棚中引进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3 个钢架棚中种植草莓、圣女果、乳瓜等产品,今年种植的西红柿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 6 万元,并在 52 户群众中同步推广。建成的村级农特产品展销厅,将计划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宣传和购销农特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

盘活资源,推动发展。充分运用村上闲置资源开设了农资店,为周边菜农代售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必需品,在方便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业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 5.2 万元。组织村上闲散劳动力,建成以制作花盆、花园边为主的混凝土预制厂,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 2.2 万元。今年村“两委”招商引资 500万元,整合村内 6 亩闲置鱼塘和 5 亩土地,扩大产业园区规模,计划创建“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自然、健康、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生态休闲示范区,同步推进多元化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稳定增收。(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康正东)

\| /

(二)

滩歌王磨:规划助建设 产业助增收

武山县滩歌镇王磨村被确定为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以来,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发展设施蔬菜大棚种蔬菜,促进群众增收。

整合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村内道路8000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网1200米,维修排水沟12米,新砌护坡30立方米,公路旁垫方271 立方米、青砂垫方180立方米、覆土300立方米,砌砖护坡160米,清理河道600米,硬化通窑上组道路2100平方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茶马古道生态休闲旅游长廊建设为重点,整治空闲场地2处2500平方米,改造危旧墙体46平方米,高标准建设停车场2000平方米,新建花园2个,栽植观赏牡丹300余株,道路沿线撒播百日花葵、金盏菊等花籽 30 公斤,不断提升村庄环境和面貌。

按照“六抓六化六促进”思路,立足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争取设施蔬菜大棚建设项目建设钢架大棚54个,目前已建成33个。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着力打造王磨村蔬菜园区,带动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山丹镇

(一)

山丹车川: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今年来,武山县山丹镇车川村争取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资金 100 万元,全力提升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振鸳鸯玉和蔬菜产业,打造“一线六圈”渭河沿线休闲、购物型村庄重要节点。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配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一部分用于村内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计划硬化巷道 2565.5平方米,拆除并修复破损路面2005.5平方米,铺设排水管535米、新建渠道186米, 治理沟道400米,安装安全防护工程350米,新砌护坡420米,完工后车川村基础设施将得到明显提升。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项目争取过程前后,镇党委、政府反复调研,多次到村召开座谈会协商,确定了车川村以鸳鸯玉文化挖掘为中心,以武城山生态屏障为依托,深入挖掘村情村史、民俗风情,整治入村口麦场、闲滩烂地共4处 10000平方米,建设鸳鸯玉文化主题休闲公园和生态停车场,改造村委会南侧闲置房屋,建设鸳鸯玉文化村史馆,保护和传承鸳鸯玉文化,让村庄文化内涵更加浓厚。

提振传统优势产业。争取到产业路建设项目资金102万元和东西部衔接资金10万元,新建、硬化产业路约4公里,配套了边沟、灌溉渠等附属设施,盘活了车川村高架桥下闲滩烂地 40余亩、闲置麦场10余亩,计划种植黄桃、香菇等作物,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流转了村东侧 120 余亩土地,对接大户统一种植韭菜,拟建成韭菜种植产业园,夯实“盘龙韭菜”品牌基础,全力提振传统优势产业换发新机。(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车彤瑶)

\| /

(二)

山丹周庄:为蔬菜开路

近年来,山丹镇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的理念,将产业路建设与产业布局同步推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改善生产条件,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提供助力。

武山县山丹周庄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园区是全县的蔬菜产业种植基地。为持续夯实山丹蔬菜产业基础,打造县域蔬菜产业强镇,山丹镇着力在扩规模、优布局、提品质、树品牌上下功夫,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今年来,周庄村共争取到产业路项目1个,共计争取项目资金180万元,新建、硬化产业路17条3.4公里,配套灌溉渠2026米。截至目前,已完成产业路硬化2.8公里,完成总任务的80%,灌溉渠1870米,完成总任务的 92%。产业路建成后,蔬菜园区将形成“外畅内通”的交通格局,畅通无阻的产业路网络也为周庄菜农铺就致富黄金道。(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城关镇

(一)

城关镇:探索田园综合体发展新路子

武山县城关镇立足全县“11711”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结合渭川古堡文化产业园建设这一契机,积极争取项目,在“三堡九湾”入口处利用上街村集体资源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

该项目计划投资70万元,修建草屋凉亭8个;茅草看管房60平方米,水渠380米,道路200米,蓄水池2个,围栏 600米,大门1个,厕所1座,购买农具20套,安置儿童娱乐设施等。

该项目聚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按照规划除了采摘樱桃外,还设有农家土灶、休闲茶吧、果蔬认购、亲子休闲等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烧农家饭,采摘自己亲手种植的果蔬、欣赏乡间美景、品尝农家美食、体验农耕文化。(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康正东)

\| /

(二)

城关镇:致富路上有架豆

武山县城关镇坚持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按照全县“六抓六化六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2+5+N”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在杨坪、南裕打造占地 300 亩集中连片架豆亩示范点,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开好头、起好步,“架”起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梦”。(航拍:王正平 照片:杨洋)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文丽

审核:韦佳

监审:关招宏